最初设立寻常科,修业年限4年。大正14年起增设高等科,分文、理两组,修业年限3年。学生毕业后可以升入台北帝国大学或 日本国内各大学。 1926年( 昭和元年),改称“台湾总督府 台北高等学校”, 是中学进入大学的过渡教育。日据时期学生需先受过预科 教育,才有资格进入大学就读,当时台湾除了师大现址的台湾总督府台北高等 学校外,尚有台北帝国大学预科。 台湾总督府台北高等学校的礼堂及主体校舍都落成于1929年,为总督府官房营缮课所主导,台、日籍学生极为悬殊,台籍学生必须极为优秀才有希望入学。
(《日治时期1895-1945台湾建筑》18页中,载为台北高学校本馆(今天的台湾师范大学行政大楼)落成于1928年, 台北高学校讲堂(今天的台湾师范大学礼堂)落成于1929年)
1928年(昭和3年),“台湾总督府台北高等学校”第一届毕业的学生,马上衔接台北帝国大学创校招生,在 1941年(昭和16年) 台北帝国大学增设预科以前,“台湾总督府台北高等学校”是台湾岛内唯一升大学的管道。
战后“台湾总督府台北高等学校”遭到裁撤,原址改设 台湾省立师范学院( 今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台湾师范大学位于台北市 大安区和平东路一段(校本部、和平校区), 中文简称台师大或师大、英文简称NTNU,另有公馆校区和 林口校区,校地分布甚广。
本校有校本部、公馆及林口三个校区;校本部及公馆校区位于台北市文教中心地区,交通便捷拥有古意盎然的校园,人文学术气息浓厚。
出版刊物丰富。师大身为人文科学与基础科学的指标学校,出版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期刊,已有多种被国家科学委员会人文及社会科学发展处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分别收录进台湾人文学引文索引核心期刊(THCI Core)和台湾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TSSCI),属于国家级重点人文社会期刊。
图书馆藏书丰富不仅珍藏善本四库全书,亦有梁实秋、溥心畲、张大千、宗孝忱等国学大师之真迹。
台湾总督府高等学校的校舍,为井手熏所领导的总督府官房营缮 课所设计,而由东京方面的神户组负责施工,同年完成讲堂。
师大的旧校舍包括礼堂等,都采用一种略带中世纪歌德建筑风格的形式,它的 特色是将屋顶女墙作成古堡的城造型,门窗采用尖,并有凸出窗,以便引入较多 的光线。讲堂的外观雄伟而庄严,内部虽经整修过,但现代化设备皆采隐藏式,手法高明。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悠久的历史 古迹大部分位于校本部, 包含行政大楼、文荟厅、普自大楼和礼堂是市定古迹,曾面临拆除的危机但在学生提出诉求的情况下,这些古迹建筑都得以保存下来。“行政大楼”建于1928由日人米重三郎设计,西洋和东洋 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红砖墙的外观和洗石子装饰呈现典雅和庄重的气氛;“普字大楼”见于公元1926年是台湾师范大学校区中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些许的 中世纪哥德式风格为日据时代带来一点迷人的 欧洲风情;“文荟厅”建于1926年,是昔日台北高等学校的生徒控所(学生准备上课或休息之地),气窗上 大卫之星的图案是最大的特色,今日已成为学生餐厅;“礼堂”建于1929年是台湾师范大学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昔日为讲堂,整体建筑同样为哥德式风格,屋顶女墙是古堡的城垛造型搭配尖拱的门窗让空间明亮且辽阔,具有相当深的历史价值。期他还有体育馆、诚正勤朴大楼、乐智大楼、图书馆、 博爱楼、综合大楼、 教育学院、机械大楼、科技学院和美术大楼等等大楼。
近年来,本校为因应师资培育多元化,积极转型,以“古典人文风华,现代科技视野”的愿景,培养台湾发展高科技知识经济以及国际化专业所需人才及教育、语文、资讯、艺术、人文、理工科技及运动休闲等各个领域中的菁英。 在校务推动工作上,张校长提出了“蜕变九五,大学典范”的治校理念,以九大发展重点、五大执行方案,带动师大的改变,并能蜕变成具大学的典范,成为影响力最大的大学。九大发展重点的内涵包括推动全人教育、再造师资培育制度、卓越研究与学术价值多元化、推动国际交流倍增计画、推动境外教育、建置U化校园、建置人文与科技共荣之永续校园并落实绿色大学指标、推动行政革新与组织再造。而推动发展的五大执行方案包含师大共生计画、系所教学优质化、健全财务管理机制、建立薪传教师制度、建立公开、公正、负责、沟通、正直、创新与高执行力之行政团队,期望让师大永续发展,朝向卓越,恢复优良传统与声望,成为大学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