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大学商学国贸双硕士毕业,现居澳洲,在澳学习生活15+年,从事教育咨询工作超过10年,澳洲政府注册教育顾问,上千成功升学转学签证案例,定期受邀亲自走访澳洲各类学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列表> 最新世界大学排名出炉!中国高校表现如何?
一、全球主要大学排名体系概览
世界大学排名是评估全球高等教育机构综合实力的重要参考,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四大排名体系包括: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QS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名和U.S.News世界大学排名。这些排名虽各有侧重,但都为学生择校、高校发展策略制定以及国际教育合作提供了关键参考。
排名机构的核心特点:
QS世界大学排名:由英国夸夸雷利·西蒙兹公司发布,2024年新增就业成果和可持续性指标,强调毕业生就业能力和高校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名:由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是唯一一个全面评估大学教学、研究、知识转移和国际展望等核心任务的全球排名 。
U.S.News世界大学排名:由美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布,2025-2026年度排名强调学术声誉和科研影响力,涵盖51个细分学科领域 。
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由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发布,以学术成就为唯一标准,包括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获得者数量等客观指标 。

二、2025年三大权威排名机构TOP100大学分布
1. QS世界大学排名2025年TOP100
QS 2025世界大学排名于2024年6月发布,覆盖来自106个高等教育体系的1500所大学,数据来源于1700万篇研究论文、1.76亿次引用、190万份学术反馈和66万份雇主反馈 。排名前十被美国和英国高校垄断,其中美国占4席,英国占5席,瑞士占1席 。
中国高校在QS 2025排名中的表现:
北京大学:全球第14位(中国内地第一),较去年上升3位
清华大学:全球第20位(中国内地第二),重返全球前20
复旦大学:全球第39位,较去年上升11位
浙江大学:全球第47位,首次进入全球前50
上海交通大学:全球第45位,较去年上升6位
中国香港地区:香港大学(全球第17位)、香港中文大学(全球第36位)、香港科技大学(全球第47位)、香港理工大学(全球第57位)、香港城市大学(全球第62位)
中国台湾地区:台湾大学(全球第68位)
中国内地共有5所大学进入QS 2025世界大学排名前100,上榜总数为71所,仅次于美国(197所)和英国(90所)。在71所上榜的内地高校中,48所(68%)排名较去年有所提升,仅有16%的大学排名下降 。
2. 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名2025年TOP100
泰晤士高等教育2025年世界大学排名发布于2024年10月,共有来自115个国家/地区的2092所高校入榜,较去年增加9.7% 。排名前十中,美国占7席,英国占3席,牛津大学连续第九年蝉联榜首,麻省理工学院位列第二,哈佛大学排名第三 。
中国高校在THE 2025排名中的表现:
清华大学:全球第12位,连续第七年稳居中国内地高校榜首
北京大学:全球第13位,较去年上升1位
复旦大学:全球第36位,较去年上升8位
浙江大学:全球第47位,首次进入全球前50
上海交通大学:全球第52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全球第53位,较去年上升4位
南京大学:全球第65位,较去年上升8位
中国香港地区:香港大学(全球第35位)、香港中文大学(全球第44位)
中国台湾地区:台湾大学(全球第172位)
中国内地共有7所大学进入THE 2025世界大学排名前100,上榜总数为94所,较去年增加8所,入榜高校数量位居世界第五 。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内地高校在过去五年中进步最大,2025年的总分为43.8分,而2020年为33分,五年间提升了21% 。
3. U.S.News世界大学排名2025-2026年TOP100
U.S.News 2025-2026年度全球最佳院校排名于2025年6月发布,涵盖来自104个国家/地区的2250所顶尖大学 。排名前十中,美国占7席,英国占3席,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位列全球前三,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UC)跻身前十 。
中国高校在U.S.News 2025-2026排名中的表现:
清华大学:全球第11位,首次进入全球前20,成为亚洲第一
北京大学:全球第25位
浙江大学:全球第45位
上海交通大学:全球第46位
中国科学院大学:全球第54位
复旦大学:全球第70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全球第71位
中山大学:全球第85位
南京大学:全球第86位
武汉大学:全球第90位
华中科技大学:全球第91位
中国香港地区:香港中文大学(全球第37位)、香港大学(全球第44位)、香港城市大学(全球第54位)、香港理工大学(全球第58位)
中国内地共有11所大学进入U.S.News 2025-2026世界大学排名前100 ,上榜总数达397所(含港澳台地区高校),位居全球第一 。这一数据反映了中国大学在学术质量上的持续提升和全球竞争力的增强。
三、三大排名机构评估方法与指标权重差异
排名机构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和指标权重,导致同一高校在不同榜单中的排名存在差异。以下是对三大排名机构2025年评估方法的详细对比:
1. QS世界大学排名2025指标体系
QS 2025世界大学排名采用以下九项指标,权重分配如下:
学术声誉:30%(基于175,798名学者的反馈)
雇主声誉:15%(基于105,476名雇主的反馈)
师生比例:10%
师均论文引用率:20%
国际教师比例:5%
国际学生比例:5%
国际研究网络:5%(2024年新增指标)
就业成果:5%(2024年新增指标)
可持续性:5%(2024年新增指标)
QS排名的特点:重视声誉调查(学术声誉和雇主声誉合计45%),新增就业成果和可持续性指标,强调毕业生就业能力和高校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其主观指标权重较高,对国际学生和教师比例的考量有助于推动高校国际化 。
2. 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名2025指标体系
THE 2025世界大学排名采用五大一级指标,权重分配如下:
教学:30%(包括师生比、博士生比例、教学声誉等13项二级指标)
研究环境:25%(包括科研收入、博士生占比、学术声誉等)
研究质量:25%(包括论文发表量、引用影响力、高引论文比例等)
国际展望:10%(包括国际学生比例、国际教师比例、国际合著比例等)
产业:5%(包括知识转移、专利收入等)
THE排名的特点:指标体系最为全面,强调教学和研究质量的平衡 ,新增"出境交换生"指标(暂不计分)。其科研和教学指标合计占55%,产业指标占5%,更注重高校在知识转移和技术创新方面的贡献 。
3. U.S.News世界大学排名2025-2026指标体系
U.S.News 2025-2026世界大学排名采用以下十三项指标,权重分配如下:
全球研究声誉:12.5%
区域研究声誉:12.5%
发表论文:10%
出版书籍:2.5%
学术会议:2.5%
标准化引用影响:10%
总被引用次数:7.5%
高频被引文献数量(前10%):12.5%
高频被引文献百分比(前10%):10%
国际合作:10%
高频被引文献数量(前1%):5%
高频被引文献百分比(前1%):5%
U.S.News排名的特点:科研影响力占主导地位(高引论文相关指标合计25%),国际合作占10%,声誉调查占25% 。其指标体系更侧重学术研究和论文引用,对教学和就业的考量相对较少 。
4. 三大排名机构指标差异对比
指标类别 | QS 2025权重 | THE 2025权重 | U.S.News 2025-2026权重 |
学术声誉 | 30% | 研究环境中的部分指标 | 25% (全球+区域) |
雇主声誉 | 15% | 未单独列示 | 未单独列示 |
师生比例 | 10% | 教学中的部分指标 | 未单独列示 |
论文引用率 | 20% | 研究质量中的部分指标 | 20% (标准化引用影响) +7.5% (总被引用次数) +12.5% (高频被引文献数量) +10% (高频被引文献百分比) |
国际教师比例 | 5% | 国际展望中的部分指标 | 未单独列示 |
国际学生比例 | 5% | 国际展望中的部分指标 | 未单独列示 |
国际合作 | 5% | 研究环境中的部分指标 | 10% |
就业成果 | 5% | 未单独列示 | 未单独列示 |
可持续性 | 5% | 未单独列示 | 未单独列示 |
产业/知识转移 | 未单独列示 | 5% | 未单独列示 |
指标差异分析:QS和THE更重视国际化和就业成果,而U.S.News则更关注学术研究和论文引用 。QS的主观指标(学术声誉和雇主声誉)合计占45%,而U.S.News的主观指标占25% 。这种差异导致同一高校在不同榜单中的排名位置存在显著差异,例如清华大学在QS排名第20位,在THE排名第12位,在U.S.News排名第11位 。
四、中国大学在全球排名中的表现与进步趋势
1. 综合排名的进步显著
中国大学在三大权威排名中的表现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在2020-2025年间进步最为显著:
QS排名:中国内地进入前100的高校从2020年的1所(清华大学第16位)增加到2025年的5所 ,上榜总数从51所增加到71所 。近一半(46%)上榜的中国内地大学位列全球前500 ,其中清华、北大、复旦、浙大、上海交大等顶尖高校排名持续攀升 。
THE排名:中国内地进入前100的高校从2020年的2所(清华第20位、北大第23位)增加到2025年的7所 ,上榜总数从86所增加到94所 。中国内地高校整体排名提升21%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稳居第12位和第13位,逼近全球前十 。
U.S.News排名:中国内地进入前100的高校从2020年的3所(清华第16位、北大第25位、上海交大第60位)增加到2025年的11所 ,上榜总数从200多所增加到397所 。中国内地高校在U.S.News排名中进步最为显著 ,清华大学以第11位的成绩首次进入全球前20,成为亚洲第一 。
2. 学科排名的突出表现
中国大学在学科排名方面表现尤为亮眼,尤其在工程、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
U.S.News学科排名:2025-2026年度,中国内地高校在25个学科位列世界第一 ,其中清华大学9个、中国科学院大学3个、北京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各2个,北京理工大学、江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国海洋大学各1个 。共有186个学科进入世界前十 ,覆盖工程、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
QS学科排名:中国高校在工程、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领域表现突出,但在教学能力和就业成果指标上相对薄弱。在教学能力指标(师生比例)中,中国大学均未进入全球前50名,表现最好的是清华大学(排名62);在就业成果指标中,中国大学均未进入全球前50名,表现最好的是北京大学(排名56) 。
THE学科排名:中国高校在专利指标方面表现强劲,推动整体排名提升。中国内地高校在研究生产力、引用影响力、卓越研究等指标上进步显著 ,但国际声誉和国际合作指标仍有提升空间。
3. 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高校的排名表现
香港高校:在三大排名中均表现优异。香港大学在QS排名第17位、THE排名第35位 ;香港中文大学在QS排名第36位、THE排名第44位 ;香港科技大学在QS排名第47位 。香港高校的国际化程度在全球领先,国际学生比例和国际教师比例均处于较高水平 。
澳门高校:澳门大学在THE 2025排名中从全球并列第193名上升至世界并列第180名 ,是澳门地区排名最高的高校。
台湾高校:台湾大学在QS 2025排名中位列全球第68位 ,在THE 2025排名中位列全球并列第172位 ,是台湾地区排名最高的高校。
4. 中国高校排名进步的驱动因素
中国高校排名进步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
科研能力的提升:中国高校在论文发表数量、引用影响力和高引论文比例等方面表现优异。24所中国大学的师均论文引用率进入QS排名前100名,是所有国家中最多的,领先于美国(13所)和澳大利亚(13所) 。
专利和知识转移的加强:THE 2025排名指出,中国内地高校的进步主要来自专利指标,专利数据来源比以往更加广泛,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中国向社会转移尖端研究成果的能力 。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化:中国高校通过"全球学术网络计划"、"国际科研伙伴计划"等项目,加强与国际顶尖高校的合作。同济大学在THE国际化排名中位列中国内地第一,其国际合著论文比例较五年前增长40% 。
政策支持与资源投入:中国政府通过"双一流"建设等政策,加大对顶尖高校和优势学科的投入。2016年以来,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累计投入1667亿元 ,为高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大学排名对学生选择和全球高等教育的影响
1. 对学生选择的影响
大学排名已成为学生选择大学的重要参考依据,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择校决策的核心参考:根据QS 2025年调研数据,71%的准留学生仍以排名为核心选校依据 。排名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全球高校对比,帮助他们在众多选择中快速缩小范围。
就业前景的间接指标:QS和THE等排名中的雇主声誉和就业成果指标,为学生提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参考。例如,北京大学在QS就业成果指标中表现最佳(全球第56位) ,这可能影响学生对高校的选择。
学科选择的指导作用:U.S.News等排名的学科细分,为学生提供了更精准的学科选择参考。例如,中国高校在25个学科位列世界第一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和高校。
排名局限性的认知:学生需认识到排名的局限性,如QS重声誉、THE重专利、U.S.News重高引论文等指标差异可能导致排名结果的偏差 。学生应结合个人需求、学科优势和高校特色做出选择,而非盲目追随排名。
2. 对全球高等教育的影响
大学排名对全球高等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资源分配的导向作用:排名成为高校资源分配的重要参考。在"双一流"建设中,中央专项资金通过因素法分配,以质量因素(如学科建设、科研成果)为主导 ,导致排名靠前的高校获得更多资源支持。例如,2025年中央高校中,中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获得超过2亿元的专项经费 。
高校发展策略的调整:高校为提升排名,调整发展策略。中国高校在提升科研产出的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和专利转化,以应对排名指标的变化 。部分高校通过减少非优势学科的经费投入,集中资源发展优势学科,以优化排名表现 。
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排名指标的偏重导致学科发展的不平衡。高校为提升排名,可能过度投入高引论文和专利产出的学科 ,而忽视人文社科等国际认可度较低但对社会同样重要的领域。这种不平衡可能导致高校学科结构的同质化,削弱特色和多样性。
高校国际化程度的提升:排名中的国际化指标推动高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例如,同济大学通过与德国、法国顶尖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显著提升了国际合著论文比例 ;北京大学通过"燕京学堂"等项目,将国际学生比例提升至25%以上 。
竞争压力与创新动力:排名带来的竞争压力既可能引发恶性竞争,也可能成为创新发展的动力。高校在排名压力下,可能采取短期行为提升排名,如大量引进高产学者、简化科研评价标准等 ,但也可能因此加强长期发展规划,提升整体实力。
六、总结与展望
世界大学排名呈现多元化趋势,不同排名机构的指标体系和侧重点各异,反映了高等教育评价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美国和英国高校仍在全球排名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中国高校的进步最为显著,已有多所大学进入全球前50甚至前20 。
中国大学排名进步的主要驱动力是科研能力的提升、专利和知识转移的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化以及政策支持与资源投入的增加 。这些进步既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提升,也反映了高校在应对国际评价体系时的策略调整。
大学排名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具有双面性:一方面,排名为高校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导向,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和国际化水平提升;另一方面,排名也可能导致高校过度追求量化指标,忽视特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多样性 。
未来,中国高校应理性对待排名,在追求排名提升的同时,保持对本土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视,避免盲目模仿西方高校模式。同时,排名机构也应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增加对人文社科、本土贡献等非量化因素的考量,使排名更加全面、公正和具有指导意义 。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相信未来将有更多中国高校进入全球前100甚至前50,为全球高等教育格局带来新的变化。同时,中国高校也将在保持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形成更具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为世界高等教育贡献中国智慧。
🔥澳洲 | 新西兰:0中介费免费申请
🤳澳际留学是一家拥有35年老牌留学服务平台,获澳洲八大高校官方授权。一年累计送达人数5W+,英澳新等国家众多本地专业顾问,专业留学服务经验,助你斩获梦校offer!
🔍进入【澳际出国留学】小程序:
✅进行免费人工咨询
✅“知识库”中免费下载多国留学资料
✅“查院校”中查看各大院校最新信息
✅随时查看你的申请进度,申请签证一站式服务
【实时咨询】1v1咨询
任何问题,提问获得答案


Amy GUO 经验: 17年 案例:4539 擅长:美国,澳洲,亚洲,欧洲
本网站(www.aoji.cn,刊载的所有内容,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