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辟谣丨芬兰采用“主题教学”是真,并未取消“分科教育“

刚刚更新 编辑: 北欧 浏览次数:2197 移动端

  最近芬兰开始中学新课改的消息引发了全球媒体的争相报道,“颠覆”、“震撼”、“抛弃传统”等等形容词被媒体不加吝啬地用上。在不少报道中提到芬兰将取消“分科教育”,采用“主题教学”,也就是说取消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学科。很快,芬兰全国教育委员会出来辟谣,表示采用“主题教学”是真,但是并没有取消“分科教育”。以下是官网的文章截图。

  tips:芬兰全国教育委员会是芬兰教育与文化部的一个专业机构,负责芬兰全国课程标准的制定,学生的学业评价等工作。

  为什么芬兰的新课改会引发全球讨论?

  在全球57个国家、40万左右15岁中学生参与的PISA(国际学生评量计划)测试中,芬兰中学生连续三次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评价为整体表现全球第一。芬兰的高等教育几乎被每一届世界经济论坛评为最佳教育。

  芬兰高品质的教育引起了全球的瞩目和赞赏,芬兰成了国际教育界的一个样板。瑞典、丹麦、挪威、美国、韩国、日本、英国、南非等各国教育机构与领导,也跨海特聘芬兰教育专家,为其教育体系把脉、开药方。更在2007年发文建议,欧洲领导人应暂时放下所有活动,“回芬兰的学校上课。”在我们国内教育界,芬兰教育也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话题。

  适应现实挑战,注重培养孩子的“主见”

  “为了应对未来的挑战,新课程聚焦于横贯能力和跨科目学习。新课程强调合作的课堂实践,学生在基于现象的项目学习中,可以同时与几位教师一块学习。学生在每年至少要参与一个交叉学科学习模块。全国核心课程还指出,学生应该参与这些模块的规划。”

  这就是新课改的主要目的和形式,强调和促进“横贯能力”(transversal competences)。横贯能力指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整合起来的一种能力,保证学生能够面对个人发展、学习、工作和参与公共事务的各种需求,以培养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社会人才。

  这其实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应,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不仅需要专业的学科知识,在很多情景下,还要能够有整合多个领域知识、信息,并达成目标的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方式就是“主题教学”(或称现象教学),那么“主题教学”,怎么教,怎么学呢?其实它有点像我们在职场上,完成工作任务的形式。

  以“古希腊历史”这个主题为例,传统的西方教学方法是——阅读材料和参考书,参观博物馆,然后完成一篇小论文,就结束了。

  来看看“现象教学法”是怎么做的:

  询问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分组。比如将对雅典城邦、斯巴达为代表的文化历史感兴趣的分为一组,将对希腊神话、奥林匹斯等神话故事的分为另一组;然后在两个组内,让孩子自由讨论产生组长,产生想要研究的话题;

  汇报想要研究的话题,考虑具体的方法、路径,形成方案,制订学习时间表;教师提供指导和资源支持;

  按规定时间,学生交付学习的发现成果报告,并与大家分享,学生互相评分,教师仅充当裁判,评分包括自评20%,他人评分80%。

  这其中包括了史实研究、地缘政治、人物传记、地理变迁、国情、统计学、经济学、数据分析等等内容。这显然和仅从历史课本上读几十页文章,是截然不同的。

  所谓“主题教学”,即事先确定一些主题,然后围绕这些主题,将涉及到的学科知识重新编排形成融合式的课程模块,在同一模块中囊括经济、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各种跨学科的知识,以主题贯穿学习,培养跨领域的横贯能力。

  我们来看看实际上芬兰孩子都在研究什么:

  Pirkkalan地区某小学四年级班级中,以“欧洲地理”为主题,设计一个包括交通、住宿、考察所到国家地理风貌及人文社会景观的欧洲旅游方案,其中学生将运用到涉及地理、历史、生物、数学等不同学科内容,最后再进行展示。

  而一名14岁的中学生,研究的是环境保护主题。她首先跟着一群科学家到波罗的海,实地考察鱼类的生存现状;随后研究当地垃圾漂浮的问题,并和一群艺术家将打捞的垃圾创作为艺术品。最后,她用手机将这些艺术品放上网络,并和同学们与芬兰一家资源循环中心进行合作,将这个艺术品展示作为中心的项目进行推广。

  主题教学把学生的认知作为教育核心,帮助学生认知并形成自己的主见,理解这个世界运作的规律。这就是芬兰教育为什么能连年惊艳全球的原因——孩子会主动想、主动问、主动找答案。

  新课改描述了七种横贯能力,分别为:

  1)思考与学习的能力;

  2)文化识读、互动与表达能力;

  3)自我照顾、日常生活技能与保护自身安全的能力;

  4)多元识读(Multi-literacy);

  5)数字化能力(Digital competence);

  6)工作生活能力与创业精神;

  7)参与、影响并为可持续性未来负责的能力。

  这种认知世界的方法就是多元思维模型,这是巴菲特的老师——芒格提出的:利用跨学科的知识认识世界。一旦孩子掌握了多元思维模型,很快他们就能成为同龄人中效率最高的人,他们将会有更好的洞察能力和更强的预测能力。

  中国家长怎么办

  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心理学教授LEA Pulkkinen教授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事实上,芬兰的孩子在7岁上学前得到的早期教育对他们后来在学校教育中的成长与成功至关重要。

  尽管芬兰的教育制度在中国恐怕很难复制,然而芬兰的早期教育理念却能给父母们一些重要提示。以下就是Pulkkinen教授总结出来的构成芬兰孩子良好童年的十大支柱。

  第1个支柱:Safe

  生活学习的安全和充分的营养保证

  定期咨询医生,获取对学龄前儿童和其家庭健康问题的一般性建议。孩子们定期健康检查、预防接种等。

  第2个支柱:Family

  稳固的家庭和一致的、慈爱的父母

  爸爸们已经习惯积极地参与孩子的养育工作,与妈妈一起照顾孩子、教导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等等。调查显示,一个家庭每周有多少次一起就餐,会显著影响到孩子的情商发展、词汇量发展和学习表现。(在线咨询)

  第3个支柱:Friendship

  社交和友谊

  芬兰人认为,3岁到4岁时,孩子们已经开始渴望脱离父母的影响,接触更大的社交领域,这个时候的成长将很大地获益于与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所以父母需要帮助孩子拓展社交的机会,发展社交技能,学习建立自己的关系圈,并获得归属感。

  第4个支柱:Play

  创造力游戏和体育锻炼

  孩子们通过玩来拓展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来发展与同龄人沟通的能力,来理解自己和他人,来滋养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在芬兰的早期教育中,创造力游戏和体育锻炼占据了孩子们大部分的时间。家长们的任务就是提供各种室内外的场所和玩具,供孩子尽情玩耍。

  第5个支柱:Nature

  洁净美好的自然环境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丰富的色彩、韵律、光与生命,能给予孩子对这个世界极致丰富的感受和知识,使孩子感受到对大自然的归属感。芬兰人一直秉承与自然界一体的传统生活方式,森林是芬兰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拥有许多国家森林公园,给孩子们提供了最天然的乐园。

  第6个支柱:Expression

  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和表达

  文化传承往往只被理解为学术知识的传输,而其实艺术亦属于文化。Pulkkinen教授通过对芬兰7所学校进行3年的跟踪调研后发现,参加艺术俱乐部对培养孩子专注力、协同合作能力等方面帮助很大,对在学校乃至未来工作上的成功都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第7个支柱:Full Development

  认知、身体、社会、情感、道德的全面发展

  芬兰教育的核心目标不是追求更高的测试分数,而是让每个孩子成长为一个思维活跃、有创造力的人,支持和培养每个孩子的特长,给予孩子最大的机会来发挥他们独一无二的个体潜力。

  第8个支柱:Child-friendly Community

  扶持和发展儿童公共资源

  芬兰幼儿中心和学校都经过精心设计,以满足孩子们的学业、社交、情感和生理需要。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为孩子争取到更多的儿童公共资源,以及将儿童教育纳入公共政策。

  第9个支柱:Independence

  发展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

  Pulkkinen教授研究发现,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的发展走向,在不同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结果。

  如果遵循以孩子为中心的养育方法,父母对孩子的活动表现出持续的关心和信任,给孩子建议的同时也鼓励孩子表达意见。这鼓励了孩子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负责任的决策能力。

  如果遵循以家长为中心的养育方式——是指父母在应对孩子时,在意自己的情绪胜过孩子的需要,用不太体谅和专制的方法进行处理。不仅会给孩子留下感情上的阴影,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决策能力和责任感,可能也无法充分发展。

  第10个支柱:Community

  孩子参与社区生活和公众意见

  当谈到童年质量时,我们往往是从成人的“视角”去看而不是倾听孩子们的声音,而其实孩子也可以提供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见解。在芬兰,人们尊重孩子的意见和观点,并且鼓励孩子去思考社会现状以及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线咨询)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